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学习 | “即知、即行、即改”提高问题整改“能见度”

发布时间:2025-08-05 浏览量:2306 点赞: 0 收藏

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关键在于把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整改的实效。推动问题整改,要坚持问题导向、效果导向,一体推进即知、即行、即改,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,以“闻过则喜”的态度知问题,以“雷厉风行”的作风抓行动,以“标本兼治”的思路促整改,让整改过程透明可察、整改成果真实可感,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,让群众真切看到作风建设的新气象、新变化,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。


以“即知明辨”为前提,让问题查摆“无死角”


“即知”是整改的前提,只有快速准确发现问题,才能为后续工作找准靶心。要打破“讳疾忌医”的心态,建立全方位、多渠道的问题发现机制,确保各类作风问题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研判。要拓宽“发现渠道”察实情。整合信访举报、明察暗访、群众评议等多种途径,构建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问题感知网络。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,对公务接待、会议活动、公车使用等数据进行比对筛查,从中捕捉“隐形变异”的作风问题线索。同时,鼓励党员干部开展“自我体检”,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检视自身行为,主动查找在调查研究、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不足,形成“上下联动、内外结合”的问题发现格局。要提升“辨别能力”抓本质。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,要善于由表及里、由浅入深分析根源。比如,针对“调研走过场”的问题,既要看到“走马观花”的表象,更要剖析“宗旨意识淡薄”的本质;针对“文山会海”反弹,既要关注“数量超标”的现象,更要反思“形式主义思维”的惯性。通过建立问题分类台账,区分“个性问题”与“共性问题”、“显性问题”与“隐性问题”,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,避免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。


以“即行力推”为关键,让整改动作“不拖延”


“即行”是整改的关键,问题一旦明确,必须迅速行动、立说立行,防止“小事拖大、大事拖炸”。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整改,把“马上就办”的理念贯穿始终,让群众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诚意和速度。要建立“快速响应”机制。对发现的作风问题实行“首接负责制”,明确第一责任人、办理时限和工作标准,确保问题“受理—分流—处置—反馈”全程高效运转。比如,接到群众反映“窗口服务效率低”的问题,当天就要组织核查,3个工作日内拿出优化方案;发现“违规发放津贴”线索,立即启动调查程序,避免问题蔓延扩散。同时,实行“整改进展周通报”制度,对行动迟缓、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提醒约谈,形成“马上就办、真抓实干”的工作氛围。要突出“靶向发力”行动。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差异化整改措施,不搞“一刀切”“一锅煮”。对能够立即解决的“显性问题”,比如“办公用品浪费”“迟到早退”等,当天发现当天纠正;对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“复杂问题”,比如“审批流程繁琐”“基层负担过重”等,制定阶段性整改计划,按步骤推进。在整改过程中,注重运用“一线工作法”,组织干部到问题现场办公,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,确保整改措施符合实际、精准有效。


以“即改见效”为目标,让整改成果“可感知”


“即改”是整改的目标,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,更要形成长效机制,让整改成效体现在群众满意度的提升上。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,既打好“歼灭战”,又筑牢“防火墙”,确保问题不反弹、不回潮。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尺。把群众评价作为检验整改成效的重要依据,通过问卷调查、实地走访、电话回访等方式,了解群众对整改工作的认可度。对群众反映整改不到位的问题,重新制定方案、限期补课;对整改效果好的做法,及时总结推广。比如,针对“办事流程繁琐”问题整改后,跟踪了解群众办事时间是否缩短、跑动次数是否减少,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群众认可,避免“自说自话、自弹自唱”。要以“制度完善”固成果。对整改中发现的制度漏洞和管理盲区,及时修订完善相关规定,把整改成果转化为制度规范。比如,针对“公务接待超标”问题,细化接待标准、审批流程和监督办法;针对“形式主义调研”问题,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评估机制。同时,构建“常态化监督+专项检查”的防控体系,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,对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干预,让“制度笼子”越扎越紧,确保作风建设常态长效。



一审:李佳扬

二审:唐   倩

三审:王志明

来源:共产党员网 周定会